《莊子》形名思想探析
道解莊子
形名學是中華民族用以修身明德、實踐道德文化、進行自我教育、提升生命質量、達到天人合一的圣人治己千古絕學之一,有文字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四經》。《道法》篇云:“虛無形,其寂冥冥,萬物之所從生。……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形名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 黃帝提出且詳盡論述了這一命題,指出萬物自無至有、循名即實的大道規律和宇宙法則。此后,老子《德道經》中的“雙可”(可非恒名,可非恒道)教育,進行了大量的隱喻藏訣式應用。帛書甲本五千言中,幾乎囊括了人體生命中的諸多非恒名,因此,這部殊勝的哲學詩,又是一部修身寶典,正如《悟真篇》所言:“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古今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到了莊子,同樣繼承了黃帝老子的形名學說并加以闡發。可見,圣哲的思想始終一脈相通,道德的經典能夠超越時空。大道雖浩瀚,只誦其名即可感格。 天下萬物,皆為形與名的統一體。《黃帝·陰符經》中說:“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熊春錦先生對此做了精辟闡釋:“天地陰陽之道的德一之氣,樸散一化為五而成為五行。五行又分為陽五行和陰五行,陰五行就是五賊。人心中的陰我心和陽我心知見五賊而能調控不被其左右,則不能危害身國。若能成就心中真我本性而且天人合一而運,就能夠宇宙規律全然洞察,天道的變化也能同時同步地在身國內映像完成,實現人法天、人法道的變化”。呼名見形,守一卻老,的確是古代圣哲對自然真相的重大發現,以及對宇宙生命的獨特貢獻。 形名學同樣源于修身內求法,而且博大精深。既是修身之根本方法,又是外用治物之重要法度,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途徑。她是“黃老修身方法中的一個絕技,遠比秦漢以后的金丹方法更高妙”。運用形名學,觀其形,誦其名,以神馭精氣,簡便易行。只要掌握了身國內各非恒名的名字,就可以實踐應用,比通過枯坐聚氣來完成人體生命變化要輕松得多(《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第140頁)。 老子《德道經》中的“可非恒名”法,與圣名圣相修持法,均是形名學的具體實踐方法。歷來修身有成者,諸仙佛菩薩,也是形與名的完美統一。比較著名的形名學經典,如《德道經》、《黃庭經》、《大悲咒》等,都是非常好的修身寶筏。積極主動地讓丹元主導內觀圣像、誦念圣名圣號,或形名經典,當意識被德化,共奉圣心,則體內一切眾生都易德化歸一;能夠經人合一,不出不入,則“《心經》境界自現,老子無為自呈”,宇宙萬物映現一體中,也是自然而然。 《莊子·天道》記載:“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蓄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這段論述,指出形名學來源久矣,是古之明大道者修身、治物的利器,也指出其在具體應用方面的步驟與次第。依據形名修身治世,也是道法則的客觀體現,內修外用,內成外就,簡易而高效。《莊子·達生》篇在講故事中,道出了一些非恒名。后世在一些典籍、類書中,還記載了某些非恒名的現象。 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學,只是把握住了形名學外用中的一個方面,并沒有完整繼承根文化中形名學的修身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