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學習如何進行觀誦?
熊春錦
可非恒道的經典誦讀方法中,漢后儒學與道學的最大差異處,就在于道學是注重誦讀中的同步內觀,也就是垂簾內視心觀,稱之為“觀誦法”。儒學則只重視口誦眼觀,純為后天智能之學。這種關鍵性的區別,也就必然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道學的觀誦,必須嚴格地依照祖先們在慧觀下深刻觀察到的生命變化規律,從而得出的修身次第論,按步就班地進行。不可以貪多求快,好高騖遠,而脫離生命生理變化的次第規律性而隨意而為。 觀誦的方法,第一階段必須老老實實,忠信不惑,堅定不移地進行老子雙可教育法方法中的“可非恒道”教育,也就是單純進行老子《德道經》的誦讀和背誦。 在恭熟忘合靈的五次第中不斷深化。這一階段觀誦的內觀配合,只宜于使用光音觀心誦這一個根本的方法。整部五千言,全部都可以在這一觀誦方法中進行實踐。因為修身的生命再造工程,唯有心開才是最佳的捷徑和開悟的法門。 現代人極其缺乏道德根文化的底蘊,缺乏符合德一品格和能量。如果過早涉入其它系統,由于認識事物和判斷事物完全是陰我用事,以腦代心,心盲智亂,也就無法實現真實的“與圣人居,與圣人謀”。相反,會執著與迷法,固執己見,以智代慧,妄想無窮,假幻層出。 故為了避免每位道德根文化愛好者少走彎路,深入時不迷路,不會出現假大幻空,不墮邪徑,請一定要按照教學安排扎實地進行,既對自己的現在負責,也對自己的將來負責,同時也要對學院的事業負責。 關于對可非恒名的實踐,除了七歲之前的孩童,由于處在純先天生理環境中,可以在有實踐經驗的家長直接指導下進行實踐以外,其它各年齡階段的實踐者,一律不得過早地也進行盲目實踐。必須在打好了“可非恒道”的基礎上,才允許進行進入,并且逐步深入,按次第要求,穩妥深入。 凡是貪法求多,不重視修心省己者,不得進入可非名的實踐。否則,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學院概不負責。 可非恒道的誦讀實踐,光音觀心誦讀的方法,是基礎階段的靈魂,任何實踐者都不得逾越和拋棄或者輕慢。背會雙一章,觀誦雙一章,背會德篇前十二章,觀誦前十二章,是基礎中的基礎。 而且,最好能進行通篇五千言的背誦和觀誦,全部都進行掌握,并且以“恭熟忘合”為檢查自驗的標準。 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可能在老子五千言本身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能量作用下,使實踐者能夠從唯腦是用而轉化重心而用,再步入心竅打開,從性而用。 由于心神是一身之帥,只有心神從陰我的智能活動中獲得解脫,才能真正運用了可非恒名。 所以,教學的安排必須遵這一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轉換規律性,而不能違背這個生理機制,自招失敗與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