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教育的核心基礎是培養教師的信德厚土
——第七屆德慧智教育教師研習會在京開幕
文章來源:http://www.dehuizhi.net/index.php?c=content&a=show&id=383
8月5日,由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舉辦的第七屆德慧智教育教師研習會在北京隆重開幕,來自全國各地一百四十位教師參加了德慧智經師師德修身培訓。主辦方向與會者贈送了由紅旗出版社出版的德慧智教育體系創始人熊春錦先生的著作《道德教育貴修身》,祝愿每位參會教師都能夠身體力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傳統文化師德修養要求,獲得幸福人生。

經典韻唱開啟德慧智學習的大門
百人齊聲韻唱《德道經》,余音繞梁,受到參會教師的普遍好評。“經典唱誦給人莊嚴神圣的感覺,在吟唱中會忘記一切。”“唱經典是對人心靈的凈化,讓人內心更充實。”“經典有很強的能量,在蕩氣回腸的韻唱中,人渾身發熱,感覺有能量從身體下面向上涌流,太美妙了!”

德育教育的核心基礎是培養信德厚土
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總顧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開放經濟與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熊春錦做了《德慧智經師師德修身培訓》的主題報告。熊先生指出,韻唱經典就是“樂治”,“樂治”是古代特別重要的修身治理方法,遺憾的是在春秋末期就“禮崩樂壞”了,今天我們重新撿起來,通過韻唱之聲找到“音”,用“音藥”來治身治心,提升再造我們的身心。

熊先生從“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引出教育的真諦——學會順天應己,治己事天,實現天人合一。從文化教育的角度來講,對人進行道、德、善、正的教育,教人做人,培賢育圣,以“修之身,其德乃真”為本、為方向,教師以個人修身為基,喚醒自身天賦,自覺履行教師的天職,文化教育才能薪火傳承,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通過梳理比較一百多年來中國在借鑒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失落過程,熊先生強調了知識教育的不足和文化教育的亟待振興,闡明教育既要有知識的“魄力”,更要有文化的靈魂。經過對祖先教育的發掘,清晰地區分了常道意識教育是知識教育,而超常道的智識教育是文化教育,讓大家進一步明白“前識者,道之華也”的道理,明確了老子所謂“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在對比中,大家塵封的記憶被喚醒,原來中國古代學堂、祠堂,還有家庭的“中堂”都是教育場所,被人們遺忘的“三堂”完整地進行著社會教育、宗族血緣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傳統“三堂”教育的失落讓很多人失去了精神目標,遺忘了圣人教育,更有甚者,現在很多課堂失去了莊嚴,圣賢教誨、中華文化的系統思維難登大雅之堂,而碎片式的的知識教育獨霸課堂,失去了“德育”的教育讓眾多學生成為“巨嬰”,厭學成風,實在不能再掉以輕心。
要進行真正的“德育”教育,必須從“信德”修持開始,培養信德厚土。按照“信德”“智德”“禮德”“仁德”“義德”次第而修,從內修“信智禮”到外用“義與仁”,最終成就內圣外王。修身也是“為大于其細,圖難于其易”,“德育”進一步細化,就要從“十善”“五正”“七相”等為路徑,從生活點滴落實入手。守住“度、數、信”,將意識的過度欲望加以克制,將身、舌、鼻、耳、眼的過度欲望加以清理,都是“德育”重要的課題。
熊先生特別強調,老子五千言的玄曲波在韻唱中會對生命起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的妙用,是實現“德、慧、智”全面提升的重要教科書,要貫穿于終身的學習。
與會老師們從文化教育的層面對“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領悟到“德”不是用來掛在嘴上說教別人的,而是要通過修身明德化成天下。“德育”是以修身為本,順天應人、治己事天,實現天人合一,培賢育圣的過程。作為教育工作者,在修身的路上,以文化為靈魂,通過教育讓民族煥發生機,既是我們的方向,也是我們的天職。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民族的的生機,在新的歷史時代,復興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我們走在祖先文化的沃土上,將永不止步。
(責任編輯:海底金) |